孤客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综合体育

文章内容

贵州人和广西人打架哪个狠,贵州人和广西人区别

tamoadmin 2024-06-29
1.广东人和广西人 越南人是不是同一个祖宗的?2.清北在各省录取人数3.广西有哪些生活和说话禁忌4.如果论吃辣椒,哪个地方的人是让你叹为观止的呢?分类: 社会

1.广东人和广西人 越南人是不是同一个祖宗的?

2.清北在各省录取人数

3.广西有哪些生活和说话禁忌

4.如果论吃辣椒,哪个地方的人是让你叹为观止的呢?

贵州人和广西人打架哪个狠,贵州人和广西人区别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一、石姓源流

1、起源

石姓有多个源头。最早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卫康叔的后代,即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石碏。

石碏,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他是卫国十一世君庄公的大夫,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深受国人崇敬。卫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州吁,生性暴戾,善于谈兵深受庄公喜爱,任其所为。石碏对此十分不满,就诤言谏庄公说:“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邪破坏道义。“六顺”,即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左传.隐公三年》)。但庄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却给卫国留下祸根。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的关系甚密。二人时常并肩出猎,骚扰百姓。石碏鞭责教训,锁进空房,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竞不回家。

庄公去世后,其长子完继立,即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辞官,不参加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而自立为卫君。

州吁为胁制国人,立威邻国,在石厚的怂恿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征青壮年入伍,去攻打郑国,只胜一阵,便高唱凯歌,班师回国。结果是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到处传唱这样的歌谣:“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因弑兄而立,又穷兵黩武,所以卫国朝野都不拥戴他,十分担忧,便命石厚去向父亲石碏请教定君位之策。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国家被糟蹋的不象样子,十分气愤,早想除掉祸贼,重整社稷。于是就将计就计,让石厚和州吁去陈国请求陈桓公,让他引荐去觐见周天子,君位便可稳固。他们听了石碏的话十分高兴,备了玉帛礼物赴陈国去了。

孰不知他们二人正上了石碏的圈套。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写下 *** 送到陈国,请求陈国协助卫国除掉二逆。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是多年故交,接到石碏的书信,奏报陈桓公。州吁石厚到陈之后,遂将二人拘留,卫国使臣右宰把州吁诛于濮。众臣认为,石厚是石碏的亲骨肉,又是从犯,要求从轻发落。石蜡大怒道:“我那不孝儿子助纣为虐,坏事做尽,你们要求从轻发落,难道要我徇私情而不顾大义吗?我如何向朝歌父老交代!”于是他派家宰獳羊肩到陈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

石碏为国为民,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千古流传美名,左丘明在《左传》中赞叹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

石碏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遂为石氏。

卫国自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42年,其间四次迁都。公元前1042年--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年--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年--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年--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年--前200年都野王39年。在卫懿公之前,卫国一直以朝歌为都城,石碏大义灭亲发生在公元前715年的朝歌大地上,因此,朝歌应是石姓的发祥地。

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籍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姬发克商后,封其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他,在 公元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建立卫国,他便是卫国开国之君。

卫国位于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卫康叔赴任之时,遵循周公旦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的淳淳告诫,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改变同姓通婚,取消了活人殉葬等恶习。卫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成为西周最大的候邑之国。成王举拔康叔为周之司冠,并赐给宝贵的祭器,以彰其德。同时也深得卫人敬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707年),邑人在县城阁南街创建康叔祠,春秋祭祀。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嗣继康伯之位,为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子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淇县石氏是地道的石碏后裔,现分居淇县城乡十多个村落之中,虽没有正式家乘记载,辈辈传流都是淇县的老户,其先人是石碏。生齿比较集中的有朝歌镇付庄村、阁南村;高村镇泥河村、思德村;北阳镇卧羊湾村、武庄村;桥盟乡的古烟村、新庄等。

除出自卫国姬姓外,郑国、晋国的姬姓也产生了两支石姓 郑国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就以他的字为氏,是为石氏;晋国杨食我,字伯石,又称杨石,其后裔以其字为氏,亦为石氏。宋国的子姓也出了一支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氏。

少数民族中出自河南的石姓较早的是由鲜卑族乌石兰氏所改石姓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石姓。鲜卑族改姓后皆以洛阳为家,所以洛阳是石姓在河南的又一个重要起源地。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拔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新唐书》中石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 另一支出自河南的石姓是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一支石姓的起源地应是河南的开封。

除源自河南的石姓外,其他一些地域的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许多支石姓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个政权,九国自康以下的八国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境内),因此九国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关于彝族中石姓的来源,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羯族的石姓,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据《晋书》记载,是一个名叫汲桑的人命他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对此蒲立本先生曾经指出,“羯”字在古汉语中的发音近似[Kiat],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因此石勒的石姓极有可能由此而来; *** 石姓, *** 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据说河北泊镇的 *** 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 *** 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满族的“石穆鲁氏”、“石尔佳氏”、“候勒氏”、“扎贺塔氏”、“扎库塔氏”、“石佳氏”改为石姓;台湾原住民中的石姓,邵人是台湾原住民中的一个族群,主要的大姓有七个,其中有石姓,为族中领袖阶层,其来源难考。

此外,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562)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晋武帝永和五年(349),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个张姓人改名叫石会。

2、播迁

北方石姓是先在河南境内传播开来的,之后播迁于北方各地。自石碏大义灭亲得姓之后,他的家族世代在卫国作高官,卫国后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先后几次迁都,石姓人随着卫国都城的迁移而播迁。起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来又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之后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随着卫国都城的不断变迁,石姓也不断传播开来。到西汉时,西北地区已有了许多石姓人,西汉的万石君石奋,本来家在河南温县,后来跟随刘邦到了西汉首都长安,石奋一家在西汉时有多人居高官之位,家族声势显赫。此外,《姓氏考略》中称石氏“望出武威、渤海”,“望”指郡望,郡望是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的意思,由此可知石姓家族在武威郡与渤海郡是一个显赫家族。武威郡于西汉元授二年(前121)设置,治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首府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废弃,大业三年(607)重新设置武威郡,唐朝武德初年改为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仍改为凉州。渤海郡也是汉代设置的,地域约包括今河北省河间县以东至沧县,北至安次县,南至山东无棣县以内的地方,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境内)。唐朝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河南(河南洛阳)四处。可见,石姓在唐朝时就已经是一个大姓了,而且分布地区很广。根据《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唐朝初年,有石姓族人从河南固始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到五代的时候已发展成为闽南望族。根据石氏族谱载,后唐天成四年(929),石琚从安徽寿县迁徙到福建同安,他的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其中一部分人迁入广东。

唐朝时,西域石国人归附唐朝,石国人归附后都以石为姓,当时归附唐朝的西域少数民族很多,为安置他们,唐朝在关内道的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庆州(治今甘肃省庆阳)、银州(治今陕西横山东北)、夏州(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境内设置侨州府102个,安置包括昭武九姓(石姓为昭武九姓之一)在内的西域各族。唐开元八年(720)石神奴等率众攻陷六州,第二年被唐军平定,开元十一年(723),唐朝将六州废去,将昭武九姓人迁至河南、江淮一带。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设宥州(治所在今内蒙鄂托克旗南)安置昭武九姓人,贞元二年(786),吐蕃进攻唐朝,唐朝又将昭武九姓人迁往云(今山西省大同)、朔(今山西省朔县)二州,昭武九姓人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进入中原后很快融入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石姓也在不断的迁徙中发展壮大起来,宋朝编写的《高僧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神会的僧人就是石国人的后裔。

宋朝和元朝石姓开始大批南迁,之后在南方各地之间迁徙频繁,据石姓家谱载,浙江分水的石姓始祖名叫石智,从新昌迁居金华。南宋末年,他的后裔为躲避战乱展转迁移至分水二管孙岭下,以后渐渐发展成为浙江大族;江苏如臯石氏的始迁祖叫石柱,字季邦,元朝初年从丹徒迁至如臯;江苏金坛的石姓是北宋文学家石延年的后裔,石延年祖籍幽州(今河北涿县),家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市),后来又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做光禄大理寺丞和太子中允等官,晚年居住在丹阳花园里,他的十四世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斌伍的从花园迁至金坛鲁庄,成为鲁庄石氏始迁祖。江苏无锡的石姓始祖名叫石邦彦,始迁叫祖石琏,明代从江阴迁至无锡井亭,这一支石姓的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源清的在近代到上海开办了源昌机器厂,福源、源昌两帽厂及上海市私立进贤小学校;江苏溧水的石氏始迁祖是石思贤,宋高宗南渡后,为避战乱隐居在建康的丹阳湖,传了四世,石良庆从丹阳湖迁至溧水黄鹤山,又传了八世,石允通徙居奉安乡梅庄里。

石姓进入海南的始祖是石秉贵、石秉选,其原籍在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宋朝时进入海南,石秉贵落籍在琼山,石秉选入籍文昌。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石玉全的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他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去了台湾,之后又远播海外。因明朝开国初期,中原等地因久经战乱,明朝 *** 从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人口来中原垦荒,一大批石姓人因此又进入中原地区。

客家人一般都有宗祠祠堂,客家人的祠堂内有堂联,客家堂联一般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内的红柱上,与其他民族的姓氏堂联相比较,客家堂联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辞海》对客家的解释是汉族的支系,相传从西晋末年开始,黄河流域的一部分 *** 因为战乱而被迫迁至江南,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在江西、福建以及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定居,这部分人被称为客家人,以与当地居民相区别,后来逐渐成为这一部分汉族人的专称,客家人长途迁徙,一路上历尽劳苦,来到南方后由于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人耕种,被迫进入荒山野岭寻求生路,南迁的客家人中有不少中原地区的士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教深,因此中原文化一直在客家人中流传下来,由于这种割不断的文化联系,客家人祖根意识较强,对故土有强烈的思念,这往往反映在他们的堂联中,也有人因此将他们的堂联称做寻根联,如兴宁石氏“万石流衍”家祠堂联的上联是“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下联是“始祖厝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从联中不难看出石姓播迁的基本脉络,从河南到江南,再从江南到福建南部,再由福建南部播迁至岭南。

明清以后,大批石姓人迁居海外。到1920年,在美国的许多州已经有石姓人居住,据ancestry网上关于石、师、施和时姓的页面介绍,到1920年美国关于这四姓人的报纸新闻已达23826条。

心民间疾苦外,将大部分精力在了做学问上,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凌波阁,阁中藏书达四万余卷。石韫玉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他的著述贯通古今,他的诗破除唐宋以来门户,自成一家,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石韫玉的诗文著作有《独学庐诗文集》、《花韵庵诗余》、《读左卮言》和《多识录》等。石韫玉还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集《花间九奏》,包括《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夫》、《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和《对山救友》九种单折短剧,也深受当时人的喜爱。道光十八年,石韫玉去世,享年82岁。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1831~1863)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同谋划准备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不久又被封为翼王。在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担任开路先锋,一路打了不少仗,屡建战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石达开留在天京处理军政要务。1854年,太平天国派出的西征军在湖南湘潭被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打败,西征军节节后撤,不久武汉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机关头,石达开奉命率军驰援湖口,并指挥九江等地守军顽强抗击湘军,设计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1856年春,石达开奉命率军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国爆发内讧,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北王韦昌辉杀杨秀清,洪秀全又率军民诛杀韦昌辉,太平天国实力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将石达开诏回天京辅政,但洪秀全经天京之变后,对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达开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一怒之下率领10余万太平军,离开安徽、江西,经浙江、福建,进入湖南,打算在四川立足,但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之后,他又重振队伍,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转战,但屡战受挫。1863夏天,石达开被阻于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并遭到清军包围,陷于绝境。石达开希望能以自己的牺牲保全部属,就投入清营,但不久他的部属就在大渡河畔惨遭屠杀,不久,石达开也在成都遇害。

祖居地新貌

1、淇县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距郑州120公里,淇河、卫河、沧河环绕淇县的南、北、东三面,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3.9℃,零度以上积温5100℃,全年无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时数2348.3小时,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沫邑、又称沫乡,因沫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域。

淇县交通便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即将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古称青岩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清光绪皇帝曾以淇县碧水青山起兴,撰联赞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候竞相争雄,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后于公元前1250年、1143年迁都于沫;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灭商后,西周卫国在这里建都达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封司马昂为殷王、都朝歌。春秋时设朝歌邑;战国时属魏。秦代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晋改朝歌县,北魏时析置临淇县;随代改置卫县;唐初升卫县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卫县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置卫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为淇县,清代、民国因之。新中国建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9月撤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至今。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铸就了古都朝歌的历史辉煌。

淇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如花窝遗址是我国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淇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窝村岗地上;朝歌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里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纣王殿(村)相传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墓和妲己墓位于城东7.5公里的淇河西岸;荆轲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葬于淇县城南折胫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于淇县城西前嘴村东的前嘴石窟;是东魏作品,现存佛像1030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北20公里淇河之畔的青岩石窟,系宋代开凿,现存佛像600余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建,先后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茅蒙、尉缭、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纵横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现有名胜古迹水帘洞(鬼谷子洞)、洗尘洞(孙膑洞)、庞涓洞、南天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30余处,使云蒙山成为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十佳魅力景区。尤其是云梦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一到此,一派大漠风光,骏马秋风,突发异域之感,踯躅徜徉,流连忘返。南天门、八卦城气宇恢弘,引人入胜。千年古刹灵山寺,创建于南朝有梁普通年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抟泥造人的圣地。这里有女娲峰、人祖洞,是华夏儿女谒慈母之圣地。卫国古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的确体现了当时卫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过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被 *** 称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殷辛王,叱咤风云、勇于改革,巩固了中原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华文人诗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绝唱“麦秀歌”;敢于犯颜直谏为国殉难的比干虽死犹生;谦恭自儆,创建华夏第一园的卫武公为后人折服;大义灭亲的石碏,被誉为纯臣;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篇千古传唱,脍炙人口;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胆刺秦王的义士荆轲,其义行令人尊崇;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释门东敞,能扇清风。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 *** 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直接发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淇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凌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淇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中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沥青路面的公路,当地人称油漆道),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为重振朝歌雄风,再铸朝歌辉煌,早日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淇县人民为实施“经济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发展战略,正扬帆淇河,乘风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创新工作,迎接明天的朝阳。

2、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

广东人和广西人 越南人是不是同一个祖宗的?

广西的地理位置在全国来说还是可以的,虽然比不上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大省,但是广西既沿海又沿边,位置比大部分内陆省份要好。

广西背靠大西南,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

广西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华南,但从经济发展方面又划分到了西南。广西背靠大西南,和云南,贵州接壤。西南地区货物进出口走海运费话,距离最近的就是走广西沿海港口了。

广西和越南交界,面向东南亚,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

广西和越南交界,有2个口岸城市东兴和凭祥。广西和越南的陆运贸易往来都通过这2个口岸进行,这2个边境口岸城市每天进出口车辆都非常繁忙。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东南亚,中国东盟的贸易可以通过海运和陆运同时进行。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是中国面向东盟的窗口。

广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开始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

广西靠近广东,两广地区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同,有很多的共同点。广西作为经济发达的大省广东的邻居,可以借助广东的优势资源和经验发展自己,提高经济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大湾区,广西地理位置上靠近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全面对接大湾区建设,广西经济发展得到带动和提升。

简而言之,广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沿海沿边,毗邻世界级大湾区,拥有一定的优势。

广西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位置优越。天时地利已经具备,就看人和了。广西能否凭借自身优势,厚积薄发,实现经济的腾飞,就看广西政府和广西人民的努力了。

广西在全国地理位置挺好的,首府有绿城之称,玉林北流“小佛山”,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温度不算太热也不是很冷,很适宜居住。

目前,全世界仅有6个地方被认定为“世界长寿之乡”,其中两个在 中国新疆的南疆和广西的巴马。

空气:在巴马,空气的负氧离子很高,著名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 旅游 景点,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竟高达2万到5万个。盘阳河两岸达3000个以上,县城城区的负氧离子也高达2000个以上。而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只有200-300个。

对比云贵川来说,我们沿海,拥有自己的出海口;在地形上比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好很多,一条西江还赋予了我们内河港口,与越南交界,我们有了东兴这样的口岸。但说地理位置的优越上,我们也仅仅比西部地区的好一些,对比广东、江苏、上海甚至说河北、辽宁等省市,我们广西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很好;所谓的沿海、沿边、沿江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夸大的。

先说沿海,广西沿海其实特别缺少优良的深水港,北部湾货轮搁浅的新闻报道了也不止一次。其次广西沿海的海岸线很短,都比不了广东的一个湛江市,可利用的资源更少。而且整个北部湾呈现弧形,不在我国主要航线的航道上,航班航线少,竞争力也就降低。再者,广西沿海对的是南海西沙、越南沿海一带,军事冲突系数高,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再看沿边——越南,一个经济体量和广西相差不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在产业上跟广西还是十足的竞争关系,近年多少工厂往越南搬迁就是很好的说明。再延伸至整个东南亚,情况大致一样,也只有新加坡等一两个发达经济体。而且我们与越南等个别国家的关系很不稳定,贸易往来很难有大的突破。

一泻千里、滚滚向东流,广西沿江的最大收益者是谁?想必条友们也心知肚明,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呼吁平陆运河快速开工的原因吧!

以上并不是一味否认广西沿海、沿边、沿江一无是处,只是强调这种优势是被夸大的。沿海、沿边、沿江是广西地理位置上的一种优势,只是美中不足,略有残缺。广西在全国地理位置来说只能说中等,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优势与不足,加以弥补改造。

编辑:鱼仔

广西北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沛,气候宜人,负氧离子含量高,适合度假、 养生 !

山林

广西地理位置还是可以的,沿边、沿海,地处西南、华中、华南三大区域交汇地带。

广西强则西南强!北部湾是大西南走出去的前沿。

广西除了钱,要什么有什么

清北在各省录取人数

部分是,依据:

越南在历史与中国关系是紧密的,公认是由中国人创立(赵佗),并发端于中国岭南地区,在历史上很长时间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古代战乱时期有大规模的南迁躲避战争,连明朝皇帝都曾经到越南避难。更多的是越南人很多姓氏和中国是一样的,在基因上和广东以及广西人类似。

隋朝时期越南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当时中国已经控制了越南海岸线延伸的一大段地区、古代越南历史书记载的第一个越南王朝是赵佗的南越国。越南现存最早的史籍《越史略》设《赵纪》,以赵佗为安南国统开创者。

扩展资料:

所以中国南方故越人已经是越南民族意识中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追述越南民族的族名交趾的时候,必然会提交州,以及与现在越北同属交州的两广。在越南人眼中,广东和广西人都是被越南民族同化的民族,所以在血缘和情感上都非常的接近。

在越南古代人的思维当中,一直把越南当成一个独立的越南王朝。他们把汉族视为外来的入侵势力,因此还不断感叹自己丢失了广东和广西两块领土。时至今日仍然能从越南人和广东广西人身上找到许多相同点。

广西有哪些生活和说话禁忌

2022清华北大在各省录取人数情况如下:

第一梯队:北京。

清华北大2022年在北京的招生人数为550人,招生总人数位列全国第一。

第二梯队: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苏。

清华北大以上省份的招生人数在300—400左右,其中河南省人数最多,招生计划共计400人。浙江、湖南、四川和湖北分别为350人、330人、320人、310人。山东和江苏省招生人数均为300人。

第三梯队:广东、河北、辽宁、陕西、安徽、上海、山西、重庆。

清华北大在以上省份的招生人数在200人以上,300人以下。其中广东省人数最多,为280人。河北、辽宁、陕西、安徽、上海依次递减,分别是270人、250人、240人、230人和220人。在山西和重庆招生人数差不多,都是210人左右。

第四梯队:福建、江西、广西、黑龙江、吉林、天津、贵州、甘肃、云南。

其中福建和江西人数较多,分别有190人和180人左右。在广西、黑龙江、吉林和天津的招生人数大致相同,分别有160人左右。在贵州、云南、甘肃的招生人数则低于150人,分别是140人、130人和100人。

第五梯队:宁夏、海南。

清华北大在宁夏和海南的招生人数是最少的,分别是70人和50人。

以上内容参考:草根科学网-2022清华北大在各省录取人数

如果论吃辣椒,哪个地方的人是让你叹为观止的呢?

摘要:在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在社交礼仪、婚姻习俗、服装打扮、饮食文化、歌舞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甚有情趣。那么在广西有哪些生活上的禁忌呢?广西的少数民族在社交礼仪或者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忌讳呢?下面本文将详细的介绍广西壮族的一些生活忌讳,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节日禁忌

壮族的民间节日较多,既有与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中秋和重阳,又有壮年、牛王节、中元节、蚂拐节、三月三歌圩等充满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日内的禁忌因时因地而异。

大年初一忌说粗口话,否则口臭;忌说颜色之词,否则会招蚂蚁、臭虫和跳蚤等;忌说鸟兽之名,否则禾苗受灾;忌借东西,否则家会蚀财,自己也会变乞丐;忌扫地,否则有损纳财之运;姑娘忌吃粽子,否则不通气,不通情达理;忌杀禽畜,否则有损养殖之旺;忌煮新饭菜,全吃年三十晚吃剩下的,意为年年有余,顺心如意。贵州壮族过壮年时,从除夕至初三,禁止村民出寨,亦禁止外人入寨。

四月初八是牛王节,是日不得役牛,各家除扫理牛栏、祭拜牛魔王外,还得给牛洗涮身子,做好吃的犒劳它。是日严禁骂牛打牛,否则认为年内牛会生病而不能耕作。在桂西南,人们过霜降节时也敬牛,让牛休息三天,禁鞭笞,此期间有牛意外死亡,人们只能将牛埋葬,而不得食其肉。

七月十四中元节是大部分壮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一般从七月初七即开始过节。中元节是鬼节,人们处处避鬼,七月十四日人人躲在家中,怕出门遇鬼而被摄去灵魂。有些地方或是关上大门,或是在门上挂上用桃枝茅草制成的“避鬼标”,以防鬼进家作祟。节日前后严禁小孩游泳、爬树,怕遇水鬼或其他恶鬼而有不测。

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般只有妇女祭月,男子不祭。因为月为阴,而男子属阳,怕犯冲克。一些地方中秋祭月尝饼时不能吃光,而必须留下一个,以免月亮以后不再露面,晚间将永远黑暗。

2.种植禁忌

农业是壮族的主要生产门类,其中又分水田农业和旱地农业,所种植的作物以水稻为大宗,其他的有玉米、薯芋、旱谷、豆类、麦类、花生等等。大部分地方耕作相当精细,但在山区,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的影响,收成还是比较低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为了祈求丰收和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规定了一些相应的禁忌。从春耕到收割,都讲究吉日的选择和祭祀。

大新县的壮族甚至形成“插秧节”。在农历的四月初一至初八期间,人们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开插仪式,由地方官员或村老或家长主持。主持者须于节日的凌晨剃头刮须穿新衣,乘夜色尚浓、人声寂静之时向田垌走去。路上不能回头,不能讲话,到达田垌后在田头插几株秧。只有经过此仪式,全村或全家人才能于天亮开始插秧。否则认为不吉。凭祥的壮族也有类似的风俗。他们选好春插的吉日以后,各户已婚妇女用桃叶煮水洗手,然后将茅草插在犁好的田头成十字架状,并焚香念咒,祈求春插顺利并赐丰收,之后方可开始插秧。寡妇或孕妇不可参与这项仪式,只能请其他妇女代劳。此外他们在插秧时,不用手递秧,而是将秧从空中抛入田中。

种植旱地也有讲究,桂西壮人播种旱地作物时必须吃饱肚子,而且各种作物都要同时种一些,表示“一子落地,万子发芽”。播种时不能回头看已种下的种子,也不能谈论飞禽走兽或与作物生长、收成有关的事,更不能讲肚子饿。播完种后,须折一把树枝插在地中央,地头也放上一把,种地人由树枝上迈出地头,这种作法叫封地。认为经此仪式作物才能长得好。

还有摘菜忌蹲的种植禁忌。在菜园里摘菜时,忌蹲下身子。认为动手摘_一定要采取弯腰的姿势,否则就意味着这蔸莱被折断了,此后不复再生枝叶,造成减产歉收。

谷雨这天不准屋外烧火、吸烟。相传天神正在造雨,如烧火、吸烟,会使雨神受伤而无法造雨,从而造成旱灾。如果逢大早,要请师公作求雨法事;众人抬一只狗游村串寨,边走边打狗,吠声不断。师公随后烧香念经,祈求雨神普降甘霖。

3.饲养禁忌

壮族的家庭副业主要有饲养和捕捞。他们最为看重的牲口是牛,因为牛是主要的生产畜力,平时倍加爱护,惊蛰之日不役牛,有“惊蛰役牛牛生虱”之说。四月初八是牛魂节,是日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人们要给牛喂美食,还要祭牛魔王。

猪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但一般农户不养公猪,只有鳏夫才以饲养公猪为业。有的地方若母猪产仔只有2头,须立即杀掉,否则认为会败财和招致家宅不宁。有的地方母猪下崽要忌门,外姓人不得登堂入室,其标志是在大门口插一枝柚叶和红纸,并在猪栏边挂一杆秤。河池的壮族买回小猪饲养,口中要念“三百二、四百斤”之类的吉语,祈猪快长,若不念,则认为猪长不大。有的地方刚从外面买回饲养的新猪,未经“过门火”忌进栏内。做法是:在猪舍的门口或者猪进栏时所经过的第一道门槛处燃烧一堆火,将猪抬过火苗上时,往猪身上拨水,主人口中还同时祈念“三百六七百二”,希望小猪能长到这个斤数。泼水者多由家庭主妇主充当。人们认为,经过火烧水涤,猪身染来的邪污秽气已被洗净,才会长膘添斤。客人或寡妇不得夸主家的畜禽长得快,俗认为如此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此外鸡下双黄蛋、黑色蛋或软壳蛋亦被视为凶报,是灾祸临头的征兆。

壮族常于合适的季节到沟渠河中捕捞鱼类,有些地方的壮人禁忌在鱼坝中大小便,以免得罪鱼神。自养的鱼塘则禁止钓鱼,只能捕捞。

4.贸易禁忌

壮族地区的商品交易以前主要限于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人们在购买牛只这样重要的生产资料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买卖一旦成交,卖牛者必须送给买牛者一根牛绳,并用此绳抽打一下牛背,说些让买主欢喜吉利的话。不如此则意味卖者心不诚,牛到新家呆不长久。到集上卖猪仔,事先要喂饱,忌卖饿猪。成交后再扣除猪笼和猪食的重量。

广西钦州市黄屋屯、大寺等地有忌跨槛而立的贸易禁忌。凡家中制作贸易物品,或所售物品将出门时,家人或外人如在家门跨槛而立,将意味物品难以售出。故而在进行有关贸易事宜时,均极忌有人跨槛而立,送所售物品出门时,更不能在槛上停留或倒退,否则将被认为行市不吉。

5.手工业禁忌

壮族的家庭手工业有纺纱织布、匠作、酿酒、造纸等等。纺织由妇女操作,理纱上机时,织者—定要净手梳发,不能讲与紊乱和断裂有关的言语,否则认为纱易乱、线易断而织不成布。匠作则多由男子进行,部分地区的壮族木匠如果未婚或是已婚未有男孩,则不替人打造婚床或梯子;如果自家盖房未满三年,则不帮人做棺材;若是替别人做棺材不满1个月,则不能替别人打造结婚家具。有些地方的木匠修造犁耙、水车或嫁妆等物,都要选择吉日或双日开工。所有这些匠作规矩,都是为了求得吉利、避开不祥。

6.林业禁忌

林业亦是壮族的重要生产门类,许多地方都重视植树造林活动。以前壮族植树、只能直着腰栽种,怕弯腰种树长不直,甚至人永远驼背。有些树种,如桃、竹、芭蕉等年青人忌种,认为若种了会妨碍年青人日后的发达与生存。有些地方则禁止小孩参加栽竹,认为竹子长大后要被砍伐,小孩若参加种竹,日后命运将跟竹子一样,很不吉利。砍伐树木时应砍老留嫩,砍倒后还要抓一根树枝插在树根的斧口上,表示祈其再度生长。禁用斧头再劈这些树根。有些地方因“桐”与“童”谐音而忌伐桐子树。此俗今仍存在。

结伴上山打柴,严禁“死”、”伤”、”血”、“鬼”、“臭”等语出口,否则受众人谴责。遇到受伤流血,只能讲“红”字,不得说血;闻到臭气要讲香,以防不利。传说山神听到不吉利的话就愤怒,人就会摔下山崖,或受伤。

7.狩猎禁忌

直至近现代,部分壮族仍在农闲从事狩猎,如果是集体围猎山猪等猛兽,则禁忌颇多。首先是农历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的夜晚不能狩猎,其次是遇到吃饭掉碗筷、碰见狗交尾、蛇挡道等事象,均以为不祥,不能出猎。

8.生活禁忌

壮族的生活禁忌比较繁杂、主要从居住、饮食、社交几个方面反映出来。尤其是居住,讲究最多。盖房时要讲究房基和吉日的选择,建房期间还要躲避引起不祥的事物。一些地方的壮人盖房以门朝南开为吉,不能朝南则选择东向,忌朝西或北开。因为向西意味着“归西”,不仅人丁不发、还要造成人死屋空;向北则意味“败北”、“破落”,同样不吉。大门口不能有树,有树意味前途无望,生路被堵,家道不发,也不能有东流水,怕钱财随水流走。砌房期间,人们往往自动回避丧葬等不吉事物,不在外边过夜,不吃狗肉,夫妻也不同房。建房的各道关键工序要择吉日进行,尤其是上梁,仪式隆重,讲究最多。大多数壮人不于午时上梁,怕将来子孙不孝;上梁时忌讲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让禽兽到屋宅上斗咬,怕将来主家家宅不宁。此外各地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如大门或是开正中,或是开左侧,或是前后门错开,等等,都是基于避免家道不发、人丁不旺的思想。

壮族的居屋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前是堂屋,后边和左右为卧室或客房,只有男主人才有权利住神龛后面的房间。客人到家,男客不能进中门。若客人是夫妻,晚上住宿时不能同居,违反者要给主家挂红,或是送红包、挂红布于床上,并放炮驱邪;或是买肉杀鸡,请师公为主家做法事“去秽”。有些地方出嫁的女儿携女婿回家也不能同居。广西隆林县一带民间认为,妇女有月经“不干净”,尤忌媳妇睡楼上,祖宗会责怪。

壮族对食物的选择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禁忌,以前部分人不吃牛肉,可能是崇拜和爱惜牛的缘故;有些人禁吃狗肉,有些人却将之视为珍品、补品。但是各地壮人就餐时的礼仪却是颇多的。他们普遍敬老爱幼,热情待客。晚辈要给长辈端碗盛饭,递碗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并要绕到老人后侧呈上;老人专坐主位,其他人不能随便乱坐,好吃的菜要先挟给老人。有些地方姑娘进餐时要注意握好筷子,如果筷子掉到地上,只能捡起洗净再用,忌讳换筷,认为换筷意味婚后换夫,不是守寡就是离异,客人到家,主人往往以酒席款待,一些地方有“空桌留客”之俗,即主家在客人到来以后即摆上桌、碗、筷、杯等物,表示诚心待客的意思,客人此时不能拒绝,若执意要走,便是对主人不尊敬。有些地方一家来客,各家招待,客人要轮圈吃一遍,不吃者不礼貌。只要到各家都尝一点,便是领到了情,尽到了礼。

壮族有忌食笼里死鸡的饮食禁忌。民间认为,中年以下的人忌吃死在笼里的鸡,否则意味着会“死在牢狱里”。

在壮族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十分注重礼仪,对每个人都要依据其年龄、身份和地位来称呼,对年长者尤其不能直呼其名。他们习惯在女孩的名字前加“达”或“低”,男孩的名字前加“特”或“日”来称呼其人,有子的男女,则被称为“某某之父”或“某某之母”,有孙的老人,则被称为“某某之公”、“某某之奶”。就连未生育夫妻之间也不能直呼其名。

在日常酬酢庆吊中,人们要遵守一些禁忌。有些地方的壮人,如果兄弟或亲友两家于同年娶媳,那么他们之间互不相贺,因为向别人祝贺意味把福禄运气送给别人,自己则将不祥。不仅如此,他们也不希望对方来向自己贺喜,彼此并不相怪。有些地方若是祝贺别人乔迁等喜,必须送双数礼,表示好事成双,而不能送单,否则不吉。

壮族有“添粮做寿”的习俗。老人过了60岁生日,其子孙便为其准备一个小缸装盛寿粮,平时若有小恙,便取缸中米煮一些吃,但切忌将米吃完,否则预兆老人寿数将尽。缸内米要添,但只能在重阳敬老时添,可一次补满。人们认为重阳是享寿九十九的吉利日子,此日添粮便是补寿,可以活过百岁以上。“添粮做寿”习俗表达了壮族家庭祈愿老人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望。

忌竹子开花民间认为,竹子开花是一种不吉预兆。若开花的竹子在屋边,顶示这一家将有灾难,在村外则预示有灾荒。因此必须将竹子立即砍倒,灾难方可消除。

忌在人前吐痰在别人面前吐痰或吐口水,是不礼貌的行为。会招别人反感。

出门忌打破碗要出门办事,如打破碗碟或煮夹生饭,是“祖宗报应”,办事不利。

忌灶火熄广西隆林县一带,在农历正月初三灶火一直要燃着,不能熄灭,表示全年烟火不断。

赶马忌吃鸡蛋广西隆林县一带在赶马时不能吃鸡蛋,否则当天马会翻驮。

夜行忌吹口哨民间认为,走夜路不能吹口哨,否则会招鬼跟踪。

9.婚姻、生育禁忌

壮族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许多地方不禁同姓为婚,但在广西西部,—些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相当突出,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社会流行“天上最大的是雷公,地下最大的是舅公”的俗语。

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广西马山县青年男女谈爱相亲,第一次见面忌杀鸡鸭款待,否则,十有九要谈崩。认为杀死鸡鸭不吉利,婚事也就自然难成。

以前普遍实行不落夫家习俗,个别地方视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房为伤风败俗和不吉。在接亲、上门等仪式中,各地存在不同的风俗。有的必须于特定的时辰出门,亦于特定的时辰到达新郎家或新娘家(招赘婚)。入门之时普遍有过竹门或其避邪物件之仪式,意在挡住新人带来的鬼邪。

出嫁女忌摸香案面。出嫁女儿回娘家,不能伸手取放在祭坛上的东西。

壮族社会对孕、产妇和新生儿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其意是避免冲犯祖宗、招来鬼邪和保证妇幼平安。

妇女怀孕要部分忌口,如不吃狗肉和辣椒,怕引动胎气。家有孕妇,则不得修理房屋和工具,孕妇的床也不能移动,亦是怕胎儿不吉。

生子之家,多在门外插一些物品作标记,以防外人误入而带来不祥。有些地方插柚树叶或黄皮果树叶,有些地方挂黄布或红布做成的小包,有些地方则系一把青草或禾草。婴儿的胎盘不可胡乱丢弃,部分壮人将之用禾草包住,于夜深人静之时悄悄绑到树后有果实的大树的东面,形状如大人背小孩,象征子子孙孙人丁不断,兴旺发达。

产房禁忌。家中男人及外人忌进产房,否则会撞霉气;产房中不准点灯,否则晦气敞出,有损于人;产房中之箱柜,月内不许翻动,更不能在产房上翻动瓦盖,否则会惊飞婴儿灵魂。

广西隆林县一带妇女在缝制小孩背带时,忌碰上响雷,否则小孩会生病甚至夭亡。所以不管缝了多少,碰见响雷,必须拆除择日另缝,并做一包糯米饭装在背带内,让饭气熏之,以除凶兆邪气。

以前壮族儿童开蒙入学,路上最忌讳碰见孕妇,怕影响以后的学业和阻滞聪明,故入学的头一天必须在天朦朦亮之时就出门上学。

10.丧葬禁忌

壮族实行土葬,凶死暴亡者要经过特别的仪式方能下葬。许多地区盛行捡骨葬,将其视为转世来生的关键步骤。

一些地方壮族认为人在床上断气不祥,老人弥留之际,他们便将其抬放到地上的席子上。人断气后,许多地方都用柚叶煮水给死者沐身,并给其换上寿衣,寿衣多为单数,或衣裤相加不能是双数,有些地方规定寿衣中必有一套为白色。部分壮族到亲属家报丧,须待对方叫人拿火灰撒于门口和门槛后,才能入室报丧。一些地方由孝男到舅家报丧,但亦不得直入舅门,须在门口下跪痛哭,舅父母不扶不得起立。故有些不孝子报丧时须在舅家门口下跪痛哭较长时间。从死者断气到入殓前为丧期,丧家往往要忌口,一些地方禁吃猪肉,一些地方只吃豆腐等素食,贵州壮族还忌吃盐巴。孝子孝女往往还禁梳洗,或赤足或披头散发,并戴孝为死者守灵,灵柩未葬不得出门,必须出门者要头戴竹笠。但是戴孝有一个规矩,即晚辈给长辈戴孝,长辈不给晚辈戴,妻子死丈夫也不为其戴孝。孝服多为白色。尸体入殓时,亲人不能扒着棺材或尸首哭。怕眼泪滴入棺中或死者身上,带来不吉。各地出殡风俗不尽相同,有一些地方儿媳不为公婆送葬。有些地方,送葬者回到家即用桃叶水洗手祛邪。守孝也是各地有异,孝期有长有短,但普遍于守孝期穿丧服、吃素食、不睡床、不享乐、不剃发等等,通过清心寡欲的磨炼来寄托自己失去亲人的哀思。

对于那些凶死暴亡者,其丧事有特别的仪式,各地普遍设坛超度,或是举行“上刀山”、“过火炼”的仪式,认为如此亡灵方可以摆脱厄运,而可以归入祖宗坟山。个别地区对凶死者采取俯身葬或侧身葬的方法,或是以缸或坛代替棺木,让死者屈蹲入内下葬。至于外亡人,一般不能将尸首抬回村或家,或是就地埋葬,或是在村外设坛超度后下葬。抬入村内怕引来恶鬼作祟。

11.宗教信仰图腾禁忌

壮族历史上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社会生活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深,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前多受巫道结合的宗教思想和鬼神观念的指导。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魂,许多事物皆可成精,人们必须对其祭拜。每个村子旁边的大树和山坡都被视为神树和神山,人们不得砍伐、开荒和建坟。上山砍树、割草、狩猎都得小心翼翼,并祭拜山神,求其保佑。一些地方的壮族禁止将瘟猪肉挑进村子,或是将死猫、鼠、蛇及鸡毛等污秽之物丢弃于村,怕惹怒神灵和传染疾病,为此一些村寨专门建有“丢毒村”,以处理上述污秽之物。除了祭拜神灵,人们还比较重视祭社,以前各地有固定的祭社日。在桂西南,新嫁女子必须携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否则认为夫妻将来会聋聩。在贵州,壮族于壮年(农历十二月为岁首)除夕集体祭社,祭时集体叩拜,不许嬉闹说笑,气氛庄严肃穆。妇女和孕妇之夫不可参加祭社,参加者忌穿白色或花色衣服,否则认为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

在日常生活中,为免鬼神打扰,人们还常以各种器物避邪,以求得平安。他们相信镜子、玉器、金器或缝衣针能辟邪,故家居出门常挂上或带上这类物品。有些地方的妇女出门,则在路上扯把草,或置于小孩背带上,或置于身后的路口与水边,其意都是驱除野鬼的追踪。亦有些地方壮人背小孩出门,路过水边河边时,要向水中丢几枚钱币,以买得小孩行路的平安。

壮族崇拜青蛙,以青蛙为图腾的地方禁止捕食青蛙,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子,若将其杀死,必遭雷击。在他们的生活中,崇拜青蛙的事例随处可见,至今在桂西一些地方尚有古朴隆重的蚂拐节,亦即祭祀青蛙的节日。

忌对神小便是壮族的信俗禁忌。凡崇拜的神灵庙社,都不能在那里小便。比如不能面对社公、社坛、土地公、花婆神位和坟墓解小便。如犯了禁,就要杀鸡谢罪,以求宽恕。

忌进鬼圩是壮族的信俗禁忌。村寨附近的公共墓地,称为“喝发”,意为“鬼圩”。在一般情况下,村民是不进“鬼圩”里去的,否则就会出现不祥之兆;偶尔有人夜间误入“鬼圩”,便认为是被鬼魂勾引所致。

封村是壮族旧时信仰习俗。当村中瘟疫流行,并认为是鬼作崇时,需请二三个道公来赶鬼封村。用猪肉或羊肉祭神后,每个道公便一边喃神,一边手拿一只纸船,走到村外焚烧。回来时,在入村道口和每家门口都插上一块木制“禁符”,上书“勒令北斗崭煞鬼”等字。认为如此赶鬼封村后,野鬼不能再进村寨,人畜便可安宁。封村期间,禁止外人入村,违者罚请师公洗村。

禁砍村边树木是壮族信仰禁忌。民间认为,山有灵,是死伤鬼栖之地,所以特别敬畏,禁止伐木、开荒、造坟。特别是村寨后山,认为是保护全寨安宁的神灵居住之所,绝对禁止砍伐,违者严惩。所以,壮族村寨前后面都是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泉水淙淙。

接火种是壮族信仰习俗。凡迁居,搬进新屋之前,要举行简单的接火种仪式,即从旧房屋火灶里引来一把火,点燃新房子里的灶火。寓意为保证本家烟火永不熄灭。未经接火种,忌搬东西进新屋。

忌脚踩灶是壮族信仰禁忌。民间不准用脚踩灶,也不能用器物拍打灶,否则会得罪灶王。

忌家灶煮狗肉是壮族信仰禁忌。民间认为,在家里灶上煮狗肉,会亵渎灶王,招至凶险之事。

忌见蛇交配是壮族的预兆禁忌。碰见蛇扭绞交配,认为是遇难征兆,大祸即将来临,死、残、伤、大病必有其一。为解凶兆,遇事者应立即把身上的钱丢在路上或把好衣服挂在路边,让过路行人拿走,灾难便可随物移转。

忌鸟屎撒头是壮族的预兆禁忌。—个人如果偶然被天上鸟雀粪便撒在头上,认为这是最大的不祥之兆。必遭到灾殃,小致受伤,大致死亡。如处处小心事事求全,可避免当日大难,但在月内,年内仍潜伏着大难。过了年方能放心解脱。

忌乌鸦盘叫是壮族民间预兆禁忌。若乌鸦飞到村上盘叫,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一至三天内村里必有人死。若飞在某人头上呱叫,此人或其亲属必大难临头,必须行事谨慎,留心注意,避过险关。

忌煮夹生饭是壮族预兆禁忌。出门、办事最忌煮夹生饭。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不久必有灾难或横祸,因而出门办事都要改期。还要求神拜佛,请师公道公来消灾。

忌暮临鸡叫是壮族预兆禁忌。夜幕降临时,若家里公鸡突然喔啼或母鸡呱叫,便认为是一种不好的预兆,家中或丢钱财,或被盗窃、或失火,或有人病伤。要是当即把啼叫的鸡头扭断头丢掉,可免除一切事情发生。

有句话说:“江西不怕辣,四川不怕辣,湖南不怕辣。”在哪里可以吃辣恐怕很难下结论。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蓝勇教授在分析了中国饮食的辣味后,绘制了中国“吃辣”地图“重辣区"包括四川, 湖南, 湖北, 贵州等地;北面是“微辣区”,包括北京,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青海, 新疆等地;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在内的山东,南部东南沿海是“清淡的辣区".”除了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省市外,中国一直被“辛辣”所覆盖。但他也表示,由于川菜的影响,麻辣食品在年轻一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全国各地只有少数人不“辣”。

四川人和重庆人喜欢吃辣,成都人和自贡人最喜欢吃辣。四川人和重庆人可能不是特别喜欢贵州辣得出奇的辣椒,巴蜀人注意菜里辣椒的味道,辣味在红油里。整桌的辣,似乎让人想起了那句名言“举国红”。那种凉辣凉麻让你眼冒金星,吃着觉得头重脚轻。

湖南,中部的邵阳和娄底、长沙市和湘西在湖南也很有势力。湖南人可以用新鲜或干辣椒烹饪,但他们不辣也不开心。去吃饭附近的居民区,每个油烟机都散发出强烈的辣味。湖南人吃辣,有点气势。虽然广西人也能吃辣(最厉害的是湖南)附近的侗族地区,但广西侗族的一位妹子曾经说过,小时候她去湖南,通道县的另一所侗族小学表演,都被辣给撞倒了。然而,来到贵州,后,湖南人普遍有一种感觉:生活中难以忍受的辛辣味道。

贵州吃的不是单纯的辣,而是干、辣、酸。贵州人家里一般有四种辣椒:辣椒粉,专门用来盛带水的韭菜;油辣椒,用来吃粉和面条;泡菜型的烂辣椒,剁碎了,专门用来煮饭和炒饭;干红辣椒,煮的时候在锅里翻炒。冠军理由:贵州辣,各种辣,令人难忘,让人想到就胃绞痛。

德宏, 云南,有世界上最辣的辣椒品种,即云南香壁速溶辣椒,印度东北部山区的魔鬼辣椒是同一品种的变种。云南当地人吃这种辣椒也很小心,因为它比朝天椒辣20-30倍。如果云南人不能吃辣,你可以吃两个“速食热糕”看看你的感受。

广西吃辣椒的水平一般,但侗族居民吃辣椒很差,柳州也能吃辣椒。桂林的辣椒酱绝对不是因为它的辣味而出名。不是很辣。特点是用大蒜腌制。广西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辣椒,因为它靠近泰国,越南和其他国家,辣椒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酸辣干辣,都是独一无二的美味。当地人吃的桂林米粉里的辣酱是必须的。有了独特的汤卤汁,就叫吃饱了!广西还生产一种从泰国,移植过来的辣椒,可以和云南的即食辣椒媲美江西有一个地方可能是中国,最热的地方,那就是萍乡市!在这个地方,辣椒被放在粥和炖菜里。以南昌,萍乡和吉安,为代表的江西,广大地区的辛辣食物有一种纯粹的胡椒味。炒菜很好吃,味道很重。但是江西的九江,景德镇和赣州人不吃辣,影响了吃辣的整体水平。

湖北每个城市的辛辣食物介于干和辣之间。家家户户都爱吃辣,尤其是辣焖菜。鸭脖闻名全国。如果你在看足球比赛时吃了湖北烤鸭的脖子,很可能会使你的眼睛模糊,在电视上看不清球。然而,湖北人的家常菜并不是特别辣。在湖北似乎没有人告诉过我可以吃辣。湖北人不仅吃辣,而且喜欢麻。从辣味的绝对价值来说,它比四川的重庆还难吃。然而,辣椒的使用不亚于重庆,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