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许海峰的队友-许海峰参加几次奥运会
1.许海峰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时有哪些报道
2.谁最具有奥运会的精神?
3.王义夫的人物经历
4.中国在奥运会上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许海峰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时有哪些报道
许海峰,1957年8月10日生。中国射击运动员。年7月30日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获自选慢射金牌。这是我国奥运史上的第一个冠军。他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冠军。
年7月29日(美国当地时间,北京时间为7月30日),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的首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奥运冠军。图为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为其颁奖。
相关链接:10环一枪打破中国奥运金牌零纪录 许海峰夺冠不敢笑
年7月29日这一天,是载入史册的日子。
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是一个历史性标记的地点。
许海峰,在这一天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根据比赛日程,这届奥运会上第一个决出金牌的项目,是男子自选慢射。两个中国人参加了这项比赛——王义夫和许海峰。
比赛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第六组的十发。
在这一组的前三枪里,许海峰竟然打出6环、7环、8环的成绩,形势急转直下,突然变得对他极为不利。他又打出了四发,但似乎还是没有找到感觉。
许海峰静静地站在靶位上,一动不动。就剩最后三发了,但就是不见他举枪击发。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一点一点地溜走,距离比赛结束越来越近,但许海峰还是像一尊石像一样站在靶位上,没有一点举枪击发的意思。
所有的人都开始着急了。中国队的教练和官员们悄悄聚集到了他的身后,手心里都捏出了一把汗。
14分钟过去了。只见许海峰慢慢抬起头,调整了一下呼吸,举起了手里的枪。
9环!不错的成绩,看台上传出一阵低低的骚动声。
10环!在他身后的教练不自觉地抹了一下额头,他的心里非常清楚,瑞典的斯坎纳克尔和王义夫都已经打完了全部,以565环和564环暂时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此时,许海峰的成绩是556环,也就是说,如果下面的一枪是十环,中国人将实现"零"的突破。
第60枪,最后一枪。许多中国人甚至闭上了眼睛。
10环!这是让十亿中国人激动不已、欢呼雀跃、永远铭记的一个10环。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黄中激动地跑上前去,紧紧地拥抱住他。
许海峰的队友王义夫同时获得了一块铜牌,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偏偏就是这块铜牌给洛杉矶奥运会的组委会出了一道难题。
当时,组委会只在射击场上为中国队准备了一面国旗。没有人想到,会有两名中国选手同时获奖,组委会只好派专人火速飞奔总部再找一面五星红旗。
推迟了一个多小时,颁奖典礼终于举行了。按照规定,国际奥委会要为每届奥运会产生的第一位冠军颁奖。萨马兰奇紧紧握着许海峰的手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一天!”
年7月29日,在这一天,中国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对奥运梦想的追逐终于变成现实。
回忆
拿到金牌也不敢笑
24年过去了,可对于击落中国奥运第一金的细节,许海峰却历历在目。
“我那时26岁,算老队员了,但训练才一年,去洛杉矶奥运会前,根本没敢想拿金牌,更别提什么历史第一金了。因为根本没想过冠军,所以比赛前一天,早早就洗洗睡了。第二天起来,感觉很好,比赛时前两组发挥很好,第三组打坏了,我跑出去休息了半小时,这就是后来被媒体盛传的‘失踪’,其实我也不是紧张,就是去冷静一下。回来后,又找回了手感。第四组打完,感觉背后的人开始多起来,一回头,就有记者照相。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可能成绩不错。”
“是不是会夺冠?这时候,拿金牌的念头才第一次跳出来。结果,最后一组的前两枪马上受影响。我干脆再歇了15分钟,等感觉平静了,打完了最后三枪,这时候,代表团团长黄中跑上来,又是抱又是亲,我才意识到,金牌是我的了!566环,这个成绩不错,但也不是最好,就算大家都说我第一,我还是不敢相信,所以就等裁判验靶纸。等了半小时,那时候还要考虑西方裁判的因素,心里就是不放心,也笑不出来。好不容易最后确认了,石头才落了地。”
谁最具有奥运会的精神?
奥运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改变个人的命运。从邓亚萍连连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中,就能体现出奥运精神。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在赛场上勇敢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前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对邓亚萍有着很高的赞赏,他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邓亚萍,13年生于河南郑州。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或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或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职业生涯辉煌战绩: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年第24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当前情况:
19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
近况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王义夫的人物经历
王义夫喜欢射击就是从12岁拥有一把鸟枪开始的,那是他父亲送给他的礼物。从此便与射击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义夫16岁时进入辽宁业余体校,17岁进入辽阳市业余体校学射击,17年进入辽宁省射击队,18年初进入省队,19年入选国家队,1994年调入国家体委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
2000年12月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
从年开始到2004年连续6次参加奥运会。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王义夫在50米慢射项目上夺得铜牌,他的队友许海峰夺得该项目的金牌,这块金牌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王义夫和张秋萍共谐连理,并育有女儿王威旸 。
1992年,王义夫终于吐气扬眉,在男子10米气夺得人生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火炬手 。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王义夫出任中国国家射击队总教练,同时兼任队主教练 。
2014年12月,王义夫在慕尼黑召开的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大会上,当选国际射联副。
中国在奥运会上得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的第一天比赛中, 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荣获男子自选比赛冠军,夺得这届奥运会的 第一枚金牌,这也是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许海峰1957年8月1日生于福建漳州,安徽马鞍山市和县人,中国男子射击队运动员,奥运冠军。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从教后,他带选手获得了两枚奥运会金牌。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人物经历
许海峰(1957年8月1日- ) ,安徽和县人。中国射击队优秀运动员,中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运动员。
15岁那年(12年),许海峰随父母举家返回安徽原籍,落户在和县新桥镇。
许海峰从小喜欢玩玩具枪。高中毕业后,他用40元钱买了一支。从那以后,他把心思都用在了枪上,瞄远处树上的鸟窝,瞄近处的
飞虫。他把理想和志向都寄托在枪上。
1982年,许海峰进入安徽省射击集训队,当上了一名运动员,他更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射击技术日见长进。
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许海峰获得自选慢射和气两块银牌。
年,许海峰进入国家射击队,任训练中心射击队助理教练兼运动员。同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射击赛场,27岁的许海峰夺得首项冠军,也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它是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上,许海峰以660环的成绩获男子个人自选慢射60发比赛的冠军;他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团体自选慢射60发冠军。
1994年7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46届射击世界锦标赛上,许海峰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10米气团体冠军。
1994年9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许海峰与队友合作,夺得男子慢射团体冠军。
许海峰在和1986年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他还获得过“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劳模”、女娲亚太基金会亲善大使等荣誉。他所带领2名徒弟也荣获2枚金牌。